自古以来,集市贸易便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息息相关。集贸市场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摇篮。无疑,整理和研究中国集市贸易的发展线索,总结其规律,对于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,服务市场经济,有重大意义。钟兴永所著《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》(以下简称《简史》,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)的面市,可谓是这一领域的补阙之作。
清晰地勾勒出集市贸易发展的轮廓,构建集市贸易体系的基本框架,是《简史》的第一个特色。全书既有集市贸易起源、发展轨迹、地位和作用的概述,又分章阐述了各时期集市贸易的状况和特点。概述以观全貌,分论可见具体。首先是时空跨度大。上自原始社会,下迄1995年,几无间断,是一部关于集市贸易的简要通史。其次是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理出条绪,找出发展阶段。再次是突出了集市贸易三次波峰期的研究,认为集市贸易是新制度产生的催化剂。“春秋、战国时期是集市贸易发展的第一个波峰期,有力地催化着封建制因素的产生,结果是奴隶制崩溃了,封建社会形成了。两宋集市贸易发展是第二个波峰期,就催化着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…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集市贸易的发展是第三个波峰期,有力地催化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与发展。”(见《简史·序》)。
拾遗补阙,多有突破,是《简史》的第二个特色。首先,“关于集市贸易的情况,在各朝正史中往往略而不提,在杂史和方志中,亦淹忽难觅”(见《简史·后记》)。但作者迎难而上,烛照幽微,毕数年之功力,从经、史、子、集、地方志、小说笔记、诗歌词赋等典籍中,搜集了大量史料,使《简史》既具说服力,又有可读性,雅俗共赏。其次是多有突破,例如关于“日中为市”说,《简史》作了两点有说服力的补正:一是最早的交换是部落内部氏族之间的交换。因社会分工首先是从部落内开始的,交换的时间是早上,地点在井旁。故早市应是最早的市场交换,并非“日中为市”;二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扩大,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换也就应运而生了,交换的地点是在森林边沿的空旷处,时间是晌午时分,这样才有了“日中为市”之说。再例如,关于“夜市”的起源,史学界一直认为源于唐朝,但《简史》以确凿的史料证明,夜市发轫于西周,兴于汉,盛于唐宋。还有,史学界认为,农村定期集市源于草市,但《简史》以为非。草市源于东晋,主要是出售草料的场所。而东晋以前,农村便有了零星的定期集市了。这些,都说明作者探讨钻研之深。
总之,研究和梳理集市贸易的历史,明确集市贸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,是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。《简史》的问世,则具有开辟先路的功效。